返回
|搜索
转发

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制造痛苦 ​

2021-08-14 14:45
家庭教育

恐吓教育是对孩子的软暴力。

用“恐吓”制造痛苦,除了透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丧失父母的威严,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正向影响。

——虎妈

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在知乎上提问:孩子犯错了,我把他带到小黑屋看恐怖片当做惩罚,这样教育可能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

看到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网友直截了当地提出: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制造痛苦。

父母教育

有些家长会采用责骂、恐吓、体罚、否定等方式,让孩子听话。

这些方式都是家长利用自己身份的优势,通过让孩子感到恐惧、痛苦,从而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

但通过痛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是管教,是伤害。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无意中采取了这种伤害孩子的教育方式。

比如,有些家长喜欢用“你再不……,我就……”、“如果你不好好……,我就……”这类沟通方式管教孩子,让孩子屈服。

《契约式教育》一书中提到了部分强势家长在教育上的错误观点:只有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权威,孩子才不敢犯错。

教育孩子时,常常态度生硬,言语粗暴,缺乏感情。

打一顿、骂一顿,确实立竿见影,能让孩子安分下来。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当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很可能继续犯错。

痛苦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改正,只是教会了孩子如何避免被惩罚。

想引导孩子改变错误行为,给予他们关爱才是正确之道。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长期采取“制造痛苦式”教育,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不断自我否定,丧失生活的斗志。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电击。

数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的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习得性无助是因为重复的失败,让人陷入失助的境地,从而放弃抗争、自暴自弃。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良的评价与误导,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深以为然。

家庭教育二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将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是与非。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认清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

首页1
我的
电话
在线666咨询
正规学校正规学校助学补贴助学补贴优质服务优质服务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