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搜索
转发

错误的惩罚,只会让孩子越变越糟

2021-07-02 14:25

家长们有时会采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种方式带来的可能只是表面现象的改善,长远来看并无裨益,反而会有负面效果。如何唤醒孩子心中那个“好”的自己?用什么代替惩罚和怀疑?我们一起来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常走入一个误区:当孩子表现得不如人意或犯错的时候,就采取惩罚的方式,以期纠正孩子的行为。

比如打手、罚站、关小黑屋、没收孩子心爱的玩具、禁止孩子做喜欢的事情、**带孩子出去旅行因没考好就不带孩子去······

还有的父母,一时情绪过激,惩罚孩子完全不考虑后果,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伤害,远大于教育本身

去年,浙江有位爸爸因孩子作业没完成,把孩子带到“太公家里”——坟地罚站,并把孩子鞋子拿掉,自己堵在下山路上,不让孩子下山。

无独有偶,上海一位爸爸,因孩子不写作业被老师投诉,一气之下给孩子一个碗,把他带到火车站乞讨。

做错了事,得到相应的惩罚无可厚非,这不光是对孩子,也是成人世界中的规则。

只是作为父母,需要明确,惩罚的目的到底是帮助孩子纠正行为,还是恐吓、威胁。很多时候,错误的惩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

家庭教育一

1

我们知道,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而惩罚往往针对的是表面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没有被看见、被解决。

因此,通过惩罚,表面现象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但长远看来,不良行为很容易故态复萌。

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时刻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而且,研究表明,惩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情绪,反而容易招致很多负面效果: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像文章开头的案例中,会破坏孩子安全感和自尊心的惩罚,是得不偿失的。

2

不必再执着于用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不用在憎恨中毁掉自己的一生。童年经历的影响不是彻底的,如何描述自己的童年,更多是一种选择和解释方式。

家庭教育二

首先,惩罚不能过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是很正常的,家长要能控制好情绪,理性思考,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帮孩子掌握技能、学会正确做事的方法。

其次,惩罚和后果间应该有关联,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就惩罚不带他出去玩,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并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

还有一个重点是,不用抛弃当惩罚、不当众惩罚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感、自尊心。

另外,可以提前立好规矩,让孩子明确行为与自己需要承受的后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自我控制、管理自己的行为。

比如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动画片,如果到时候不愿意,还要继续看,那接下来一周都不允许看;如果不愿意刷牙,那么一周都不能吃糖果······

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合的规矩。这种提前知晓惩罚的做法,比家长临时对孩子做出惩罚,会更令孩子信服,并愿意配合。

3

好的教育,应当是唤醒,而不是驯服

总用惩罚管教孩子,本质是在提醒孩子他多么差劲,多么愚蠢,会削弱孩子成长的动力。

《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适当的惩罚可以有,目的是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学会承担责任,除此之外,惩罚需慎用、少用,多从正面引导孩子。

首页1
我的
电话
在线666咨询
正规学校正规学校助学补贴助学补贴优质服务优质服务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