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疑解惑|《共情流派技术与疗效》 来自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委员会年会的报道
2020-03-18 19:052020年1月11日,是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委员会年会开幕的日子,九点前,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的心理咨询师们就相聚在会议厅中,共同畅谈这一年来的收获与彼此的思念~~

九点整会议开始,蒋平会长致开幕词。各流派专家开始了自各专业工作的探讨和总结汇报。

下午四点,进入到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心理咨询师技能成长专业委员会的研讨汇报阶段。本次讲座在深心行协副会长、心理咨询师技能成长专业委员会主任翟文洪老师的带领下,由四名在深圳金玉心理学习认证,并经过训练的咨询师周其松、廖阿琴、王婷东、胡红艳一起参加了整场汇报演讲。
演讲的主题:《共情流派技术与疗效》

《共情流派技术与疗效》 主讲人:翟文洪
协同讲师:周其松、王婷东、廖阿琴、胡红艳
讲座的内容从心理咨询伦理设置开始,技能成长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本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为背景,形成的框架下开展训练工作的,同时展示了不同流派的咨询技术在咨询过程中的运用及研讨过程片段。
精神分析流派的技术运用到有早年创伤的个案疗愈中时,我们探究的就是孩子被母亲一脚踢伤时的那个躯体记住的疼与恨。而这种记忆和经验在今天面对母亲老去,严重影响到他对母亲的照顾时的情绪状态时,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看到他的内心冲突:一方面社会文化的教育让他知道人要守孝道,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不断的涌出母亲是恶毒的意向。这两种力量的冲突让当事人在现实的生活层面焦灼难耐,严重的影响了他正常的社会功能。
通过咨询师的陪伴和敏锐的觉察,大胆的猜测与验证。来访者在叙述中慢慢的再次看到当时的情境,看到母亲手端面盆在面对自己和小朋友即将打架不得不情急之下,伸出脚来阻挡自己而造成的无意伤害。更在陪伴中看到了此事之后的五年间,母亲独自一人,背着自己冬顶雪花夏顶阳地奔波在求医问药的崎岖山路上,最终的自己,是在母亲的背上获得疗愈的全过程。
泪水还是那个泪水,流泪的人的感受在悄然的变化,从委屈和愤怒,到理解和包容。母亲获得了有儿子陪伴的晚年,儿子获得了在这个世界上有根,有母亲的温情陪伴终生的坚定。

精神分析理论及案例研讨 主讲:翟文洪老师
共情,按照人本主义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这是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不断训练的重要技能,它看似简单但在咨询的工作过程中的运用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展示过程中,我们邀请了王婷东老师做为志愿者,在她带来的一例真实个案中,成长小组的成员廖阿琴老师和翟文洪老师一起,为大家呈现了她们与志愿者一起工作,真实共情的全过程。
咨询师的真诚共情,更多的时候发生在咨询师自己对自己身体语言的感受和敏锐的捕捉能力上。如果一个咨询师,在倾听过程中能放空自己,不将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判断不自觉的带入到咨访关系中,那么咨询师就可以全身心的与来访者在那个当下在一起。而咨询师可以把觉察到的身体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应(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这时的共情是最真实的,这种能力就是心理咨询师对自己前意识的敏锐觉察及运用(潜意识的部分是人们无法觉知的)。
反思: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讲座的当下,没有讲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这个理论知识,现在有点担心,也许会有听众无法从我的叙说中分清前意识和潜意识。现在在这里可以用文字将它们诉说的再清楚一些,这种感觉真好。每一次的工作,都是一次经验积累的过程,感恩我们的所有听众!

共情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展示咨询师:翟文洪老师、王婷东老师、廖阿琴老师
完形治疗之绕圈子技术在心理咨询的运用中,研讨的方向是:在面对早年的创伤对现在生活的影响仍在持续的来访者,究竟在共情、接纳、包容、安全的氛围中,诉说多少次时会将潜意识中对创伤的认知产生扰动,从而促使现实层面的外显行为发生变化?
伴随着专业的音乐之声,在带领者(翟文洪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自愿的走出,叙述着早年幼年六岁时的月黑风高。叙述着那个父母为生计奔波而独自在家不敢进屋安然入睡的小女孩的恐惧。一次次的诉说,一次次的被同时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的接纳、包容与共情。她的述说在第六次时开始出现了记忆中二楼拐角处的鸡窝,描述出了她养的两只小鸡的可爱~~在第七次时,她的叙述开始出现了站在楼顶时看到的远方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田~~此时,会议全场听众们都和当事人产生了深深的共情,很多听众泪流满面。
再次的团体治疗,现在的她已经可以在黑夜里独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她自己喜欢的改变~~这次共同的探讨,让咨询师们达成一个共识,绕圈子技术在六到八次时,效果相对明显。

完形治疗之绕圈子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主讲人:翟文洪老师
心理咨询技能成长专业委员会的探讨工作,不只是针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各流派技术,对于跨领域有利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工作技术,也是我们共同工作与讨论的方向。
带领老师周其松介绍说:
在企业中常用的头脑风暴露技术,我们把它尝试着运用到心理援助的工作中来。头脑风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工具,通常是组织一群人在一起研讨,寻找某一项复杂和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我们的小组活动形式有些类似,所以就尝试带着大家做一次看看。
当时,胡老师做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自己正在面对,也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亲子养育的问题,周其松老师她展开了讨论:目标是解决你的问题、你女儿的问题,还是你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确定目标之后,进行了两轮头脑风暴,一共给出了40多项建议,然后又把它们分成5类。在大屏上右边的照片就是分类后的建议。
然后又请胡老师按照有效性和可行性逐一评估每项建议,最 后得到了几项效果好,而且容易做到的方案。
这次的方法步骤和在公司里做的一样,但翟老师的共情,却让最 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完全不同。
原因解析:翟文洪老师从一名家庭咨询师的系统观及社会文化的角度去看,突然说出:“我发现在这近40个建议中,有30多个都是指向妈妈的需要改变,社会对妈妈有如此高的期待,那妈妈的压力有多大?她的支持又在哪里?”翟老师的这一看见,让刚才还在不停的点头,自我检讨,表达努力的妈妈瞬间泪奔~~。这时我们的团队才意识到,如果只是有方法和鼓励,没有团队的看见和共情,任何一个当事人,都只能在那个帮助的场域中,从众式的表达认同和努力。一但离开那个场回到现实中,很快的就会被深深的无力感、委曲的情绪所吞没。这也许就是很多的咨询师反馈说:“我在咨询的过程中看到她表达的很好呀,为什么回到现实中她就是没有改变呢?”的原因之一吧。

《头脑风暴技术》在心理援助中的运用 主讲者:周其松老师、胡红艳老师
这次心理咨询委员会年会,我们的汇报思路正如我们的课件之初,我们要像猫一样的小心谨慎并不断的探索(“猫式自我”的放飞,成为越来越多人遵从的性格。而猫咪与人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正契合现代人追求的理想交往模式)。
即然是技能成长专业委员会,那我们的工作就将不断的坚守在对心理咨询工作过程中技术运用的体验和讨论之中。共情、积极关注、资源取向~~这些看似基本的咨询技术,它们却是各流派技能运用有效与否的关键所在。
努力吧,我的技能委员会的战友们,我相信明年的今天,我们一样可以给到广大的心理学爱好者们一份我们认为的满意答卷。哈哈哈~~~
因为,听众们的反馈是我们最 大的成长动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