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让是美德,别让无原则的谦让“绑架”孩子!
2020-01-02 11:46导读:谦让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谦让只能适得其反。孩子的年龄、身份等,都不是孩子一定要“谦让”的理由。但是学会尊重,学会友善,学会保持原则,才是建立积极社交和维持积极关系的重点。

星期天去表姐家里给侄女过生日,她还请了几个关系好的邻居家小朋友,都是妈妈带来的。几个小孩就一起玩得很开心。
表姐家里玩具比较多,就都拿出来让孩子们一起玩。我在看着他们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女孩比较安静,也很懂得"谦让"。每次拿到玩具,有其他孩子说要,她会马上递给别人玩,然后安安静静地找别的玩具。
后来她抱着一只会放音乐的小兔公仔,爱不释手。可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过来想要拿这只兔子,她虽然很不舍,却仍然主动让给了对方。只不过,她依然用留念的眼神看着那只兔子。
于是我礼貌地朝那孩子的妈妈说:“您女儿好有爱啊。”孩子的妈妈说:"是啊,平时总是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家里还有个妹妹,也让她经常要让着他妹妹。这孩子还挺懂事的,一直都很照顾妹妹和其他小朋友呢。"
妈妈言语中透露着一股自豪感,好像一点也没有留意到孩子的喜欢和惆怅,以及她在把自己喜欢的兔子递给别人时那一刻的犹豫。

中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也都很注重交际中的礼节。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会贯彻“讲礼貌”的理念,告诉孩子要有礼貌。而学会谦让,也是礼貌教育中的一个环节。
适度的谦让,是发展积极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优势。懂得谦让,孩子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多地发挥同理心,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性格。懂得谦让,能让孩子愿意分享,愿意交流。孩子会更享受社交的乐趣。
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加广阔的天地。孩子有愿意谦让的习惯,就代表了孩子在生活中能够融洽地与他人相处,这对于孩子在未来的生活是相当重要。
诚然,谦让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都应当要保持的一种习惯。但很多时候,父母都忽视了让孩子注意谦让的“度”。没有原则的谦让,对于孩子其实是一种"情感绑架"。

无原则的谦让对于亲子之间的关系、孩子的性格塑造、孩子的社会生活等都具有很大的伤害。
第 一,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父母一直让孩子要谦让,所谓的年龄大的要让年龄小的,作为主人要让着客人,有人哭了就要让着哭着的人,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或者更偏爱其他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是被忽视的那个,是不被爱的;或者对父母有一种抵触心理,不利于亲子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第二,一味地谦让会造成孩子自我意识的缺失。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孩子,一味的谦让只会让她习惯忽略自己的感受,长此以往还可能让她变得不自信,遇到机会也不敢去主动争取。更有甚者,会失去自己做人的界限感,为他人所利用。
很多父母以为谦让一定就是一种礼貌、友爱的表现,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谦让应该是有选择的谦让,有礼貌地回应别人的需求、满足别人的愿望,同时也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有原则的谦让,是既能友好地分享,也能有合理拒绝的权利。

如何让孩子学会适度谦让?
教育孩子做到谦让,要让孩子知道适度谦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孩子把握好谦让的度。给孩子讲清“谦让”的含义与意义,也能有助于孩子辨别谦让的行为方式与重要程度,让孩子自己能够在更多的场合把握好谦让的度。
在生活中通过更多的情景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应该谦让,应当怎样谦让。孩子总是会倾向于听父母的话,与孩子多沟通,询问他们对于谦让的看法与做法,让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孩子愿意分享,要鼓励他的“友善”优势;若孩子不愿分享,也不能强迫孩子“谦让”,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用更加符合情理的方式引导,比如学会“交换”、“合作”,在不失礼貌的情况下,又能照顾孩子自己的“权益”。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在以后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需要谦让,需要怎么样去谦让,才能达到帮助孩子学会谦让的效果。
关于广州筑心园
筑心园源于香港,专注于积极家庭教育。目前常设“儿童性格优势课程”、“积极教养家长课程”,“积极教育讲师认证课程”,华南地区专注2-14岁儿童性格优势教育(积极专注、积极社交、情绪管理、积极自信、问题解决能力、抗挫力、成长性思维)及积极教养家长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服务机构。 筑心园拥有欧洲积极心理学专家、澳洲积极教育专家、国内积极心理学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团队及国 家级专业心理学师资团队。